电镀技艺诀窍(二)

电镀技艺诀窍(二)

2 电镀工艺

2.1镀锌

常规的镀锌工艺主要有氰化物(高、中、低氰)镀锌、碱性锌酸盐镀锌、氯化物镀锌,这些工艺都比较成熟稳定。

2.1.1氰化物镀锌

老的工艺配方选用高氰配方:氰化锌38~45g/L,氰化钠85~95 g/L,氢氧化钠60~80 g/L。其锌的含量不宜过高(超50%),否则镀层分散力差,且镀层锌灰色、光泽差,氢氧化钠的含量也不宜过高,过高当然光泽性好,可镀层脆性大、易起泡、结合力差。某产品机框面板镀锌烤漆生产中大面积起泡,检查结果:镀层太光亮,氢氧化钠含量过高,经调整后问题解决了。氰化钠含量也不宜过高,否则阴极冒泡严重,沉速变慢,镀层分散性差、光泽性差。对冷轧酸洗钢板电镀锌或再需烘漆的产品,需注意冷轧酸洗钢板表面光洁,但轧钢时经过酸洗工序再压延有断续的轧丝纹路,尤其有肉眼可见的夹层疵面,镀锌很易渗氢。某产品大面板为10号冷轧酸洗钢板,镀锌合格,打底腻子合格,烤漆后发现起泡,不可思议。经过多方努力查证,把漆和镀层逐一刮去,发现是钢板夹层起泡所致,并非镀锌和漆层故障,后采取在镀锌前将制件烘烤(脱氢处理),180~200℃烘2小时再进行镀锌烘漆,问题就解决了。

高氰生产历史悠久,目前除特殊要求外,基本上很少运用了。中低氰配方现在运用较广,高氰配方以硫化钠作增光剂,注意添加方法,不当的话,影响锌的含量,易成硫化锌沉淀,加入ZB-80可达到增光作用,也有适用的市售添加剂。

2.1.2碱性锌酸盐镀锌

碱性无氰镀锌较环保,应用较广,配方简单,经多年实践生产,值得推广,吊、滚镀均可,并且对大型彩板(建设工程的围档板、临时工棚等)的全自动镀锌线(200~300米线),4年来的生产较稳定,并采用了不溶性阳极、线外调整镀液,保证了镀液的正常和清洁。

镀液的配制应选用好的试剂配制,如氧化锌的杂质(铜、铅)、氢氧化钠的含铁和碳酸钠等不良因素,只要将氢氧化钠溶解后发热的情况下,趁热将调成糊状的氧化锌搅拌溶解至清晰溶液即成,有混浊或白色沉淀,均为溶解不良。配制好的溶液以3~5 g/L的活性炭处理后再电解处理为最好。镀液控制氧化锌:氢氧化钠=(1±0.1):(1±0.2)即可,氧化锌含量为:滚镀6~8 g/L、吊镀8~10 g/L,氢氧化钠80~100g/L。要镀得良好的镀层必须选用良好的添加剂。

添加剂的选用。目前市售的添加剂基本上是环氧氯丙烷和有机胺(二甲氨基丙胺、乙二胺、四乙烯五胺、多乙烯多胺)的缩聚物。DE添加剂系多乙烯多胺之缩聚物,脆性不大但光亮度较差,EQD系四乙烯五胺之缩聚物,光亮性好,但镀层韧性较DE差;DPE型系以二甲氨基丙胺缩聚物,最早的DPE-A型光泽性很好,经改型后的DPE-Ⅲ型各方面指标比较理想。

笔者认为,经试验生产如将DE+EQD混合使用,取长补短所得结果也很好。

在镀液中适量补加些ZB-80或酒石酸钾钠效果则更好。

福建八达研究所的FK型抗杂剂应用于碱性锌液中,不但能抗杂且能起到光亮作用。

滚镀锌常会出现灰黑色的滚桶眼印,估计是铁杂质影响所致,将镀液冲稀,问题也能解决。另外一个因素是添加剂的分解产物所致。添加FK型抗杂剂也能解决。

2.1.3氯化物镀锌

氯化物镀锌以钾盐镀锌较多,成本低,无毒,弱酸性,易操作调控。铵盐生产也曾较长时间被应用,但因废水处理难、镀层光亮度差、设备易腐蚀等因素而逐渐被淘汰,随着良好的添加剂研出,钾盐镀锌为无氰清洁生产作出了更大的贡献。

钾盐镀锌氯化钾含量在(200±10)g/L为好,氯化锌50~85 g/L,滚镀氯化锌含量不宜过高,以48~55 g/L为宜,吊镀锌氯化锌含量可达70~90 g/L。pH值在4.5~5.5为宜,滚镀pH值控制在4.5~4.8,以滚镀小五金出口件膨胀螺钉为例,以此pH值生产所得镀层分散性、光亮度等均好,吊镀pH值范围较宽。

钾盐镀锌所用之添加剂能在较高温度下操作,镀液稳定不混浊,良好的添加剂在60℃以上仍能生产(特别滚镀温升高),以平平加为主光剂的不如苄叉丙酮,但将其溶解必用载体,良好的载体如南京化工厂生产的聚乙烯醚嵌段共聚物效果很好。

现在以邻氯苯甲醛制作光亮剂较好,再配加些提高镀层的分散性、均镀性以及能防止大电流区烧焦的药品如NNO和苯甲酸钠。

不少厂家发现,分散性差只添加市购的添加剂,效果不错,光亮的地方越亮,不光亮处仍不亮,如果单一补充点NNO(分散剂)问题就解决了。

镀液含铁杂质虽然不大于8~10 g/L的允许值,但铁在该液中二价的铁离子影响比三价的要高,所以某些厂家存在问题时加双氧水,情况有好转,这是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的缘故,滚镀常有镀件灰黑色滚桶眼印子(钝化后此处易露铁)。

若镀液含铁高可市购除铁剂处理,含铁高的镀液呈棕色和黑棕色,自行处理亦可先加双氧水将二价的铁全部氧化成三价铁,待充分搅拌后以碱将pH调高至5.8~6.0(调时以无油压缩空气搅拌),沉淀后除去沉淀的铁离子(但沉淀时间长,过滤也难,因此时的铁呈胶体状),处理后镀液清晰多了。

因铁在空气和水中氧化很快,为了减少铁带入,以防锈水浸渍后不要清洗装袋,表面基本不会有浮锈,再经稀酸活化后电镀。

镀液若有铬离子带入,虽以保险粉(连二亚硫酸钠)处理后成三价铬,但镀层也会产生麻点,需将pH值调至6,沉淀过滤除去,若错将硝酸为盐酸加入,少量可以大电流电解,多的话可能致使镀液报废。

阳极采用“0”号锌,若阳极不纯易造成损失,不可轻视,当年某厂氯化铵镀锌,阳极有黄铜和铅,调整来调整去,一万升的镀液用去了一吨左右的氯化铵,均未能调好,并花了一个月时间,影响了生产。

笔者仔细分析了此镀液,更新了若干氯化铵,其间也电解了不少时间,但就是调不好,突然计上心来,将锌阳极袋解开,发现有的阳极表面有蚕豆大黄铜块,有的表面呈灰状,以铁锤打击好的锌块,断裂处光亮,含铅的锤打却随之弯而不断,经检测含铅,铅自何而来?原来阳极是自家厂浇铸的,更新阳极后问题很快解决了,对镀液补加了大量硫脲和提高表面的张力洗涤剂,少量补充氨三乙酸。

采用钾、铵盐混合镀液取长补短,象温州某厂专业镀紧固件,生产效率不错,前处理条件极差,镀件油污较重,采取先以钟型滚桶木屑滚2分钟,筛分离木屑,经硫酸酸洗,以碱水浸渍30秒钟,稀盐酸活化5~8秒钟就滚镀锌30分钟,然后钝化。

硫酸盐镀锌适用于钢丝、钢带连续性电镀和高碳特种弹性钢的制件,电流效率高,渗氢少。

2.2防护装饰性铜、镍、铬电镀

2.2.1镀铜

镀铜多以多层镀打底之用,单一镀的不多。

镀铜配方工艺:氰化镀铜、酸性镀铜、焦磷酸镀铜、柠檬酸镀铜。

(1)氰化镀铜应用较广,也是作为打底优良的工艺,结合力好,分散力好,活性大,易控制调整,虽列为非清洁生产的行列,但仍然在无氰镀铜工艺考验区,生产广泛。

以浓度分,有高、中、低氰配方,从游离氰看,低氰3~5 g/L,中氰6~10 g/L,高氰11~20 g/L,以氰化钠盐常用。

镀液配方工艺故障分析:

①氰化亚铜是主盐。若阴极发现冒泡量大,镀层沉速慢,阳极溶解良好,阳极表面呈红铜色,说明游离氰化钠过量,需补铜平衡。

②氰化亚铜液中含量过高,阳极溶解良好,镀液呈深棕色,镀层暗紫,结晶粗、不光洁,镀液要冲淡调平。

③一般镀液配制时不加导电盐氢氧化钠,生产后会有生成的。例如铝件上镀铜和锌合金上电镀都不用氢氧化钠,因碱性增大对难镀的基材影响结合力,起泡、长毛刺。可在镀液中添加些酒石酸钾钠来活化阴阳极。

④新配的镀液一般也不加碳酸钠,但液中的碳酸钠也是导电盐,也会影响镀液的分散力。如某铝制品电子件腔体补加了碳酸钠(8~10 g/L)就能分散到加工非常直角的缝中,有较厚铜层了,保证镀层后镀银良好。

⑤从镀液的色泽看,新配的镀液清晰,老镀液为深茶色甚至棕色,若通电后镀液为乳色混浊为不正常,此镀液可能碳酸盐含量超标。

⑥镀液显蓝色或蓝绿色,为镀液氰化钠少,补加。在不通电时不显蓝色,通电后显蓝色,也说明氰化钠少了。

⑦镀液白混色说明碳酸盐的含量很高,阳极板上有层烟灰状浮物,镀液温度低时(5℃以下),槽壁、槽底有析出的结晶碳酸钠,其镀层结晶粗、色暗、分散差、沉速慢。

⑧除降温(如冬季)结晶碳酸钠之外(5℃以下),急用可以氧化钡或氢氧化钠,生成碳酸钡沉淀除去。

⑨阳极易钝化(黑色),液中虽氰化钠量正常但氰化亚铜量低时也钝化,加铜后阳极钝化消失。

⑩为镀得细致、光泽、分散好的镀层,最好镀液加温在40~50℃状况下电镀,且沉速快,也能在大电流下工作,不烧焦。

11镀液的pH值控制在11.0~12.5最好,调低镀液pH值可用柠檬酸,适用于铝件和锌合金件的电镀。

12对难镀产品,如磷铜、锡青铜等合金件及有银焊、锡焊的组合件(电子产品为多),镀铜易起泡,结合力差,上电不良,经良好的前处理后,下槽时以大电流冲击镀,并以手工剧烈摇动挂具(单靠阴极移动不够),数十秒钟后调至正常电流电镀。

13防止氰化气体,添加抑雾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,铜层上易产生小黑点或抽条现象。

本文来自《表面工程资讯》2010年第3期。